马克思主义学院全面推动“大思政课”建设,以优化“大体系”、建设“大课堂”、融合“大师资”为着力点,用“大思政课”构建育人新格局,积极探索思政课改革创新的理论与实践。
一、发挥党建引领,优化“大体系”
学校成立“大思政课”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出台《进一步加强江苏商贸职业学院“大思政课”建设工作方案》文件,设置 “大思政课”研究中心,强化校党委对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全面领导,完成了党委领导下的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和立德树人三者紧密结合、总体安排、统筹推进的体系构建,形成了校领导带头讲、思政课教师主要讲、专业课教师配合讲、辅导员协同讲的“四讲”思政格局;依托“党建+”载体,推动“党建+师资队伍建设”“党建+教学改革”“党建+资源建设”“党建+社会服务”等项目,形成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为核心,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与法治、形势与政策为基础骨干课程,党史、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法治与生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等选择性必修课、选修课为辅助的课程体系。从学校层面,建成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互支撑的协同体系,实现多元化协同育人。
二、强化数字赋能,建设“大课堂”
根据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学校出台“时代新人铸魂工程”实施方案,成立网络思政中心,积极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启动“五十百千万”网络育人工程,建设资源建设中心,开发大学生讲思政课、思政课教师开讲、名师访谈、专家讲坛等网络资源,打造了一批网络思政教育精品课程;在第一批与七战七捷革命纪念馆、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纪念馆、苏北抗大九分校旧址等共建校外红色实践基地的基础上,2023年与忠孝文化园、南通文化馆、苏锡通工业园区、虹桥街道青年社区共建,共建了第二批校外实践基地,在校外实践基地灵活实施“行走的思政课”“一课多师”“多师同堂”的教学新模式;学校投入208万,建成含实践教学中心、创客中心、资源建设中心等三个中心,虚拟仿真体验教学课堂、思政教学智慧课堂、VR实训演示课堂、虚拟演播中心和思政文化智慧云展等五个功能模块组成的校内思政课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形成了全新的交互式、情景式、沉浸式、体验式“四位一体”的思政教育智慧实践新模式。从整体上将传统课堂、网络课堂、社会课堂、体验课堂紧密结合起来,构建了“课上老师精讲,网上专家活讲,校园媒体常讲,实践基地“多师同讲”的思政“大课堂”。
三、深化共建合作,融合“大师资”
通过人才引进、公开招聘、校内转岗等多种形式保质保量严格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350的比例核定专职思政课教师岗位,研究生以上学历占比83%,高级职称占比46%,高学历、高职称、年轻化已成为学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新状态、新趋势。建立健全多轮培训、多向交流、多维研讨的“三多结合”教师培训体系,专家讲座、实地研学、上示范课和教学竞赛相结合的“四位一体”参与模式,督导评教、学院评价、同行评课、学生评教的“四评”评价机制,总体上构建了常态化、长效化、制度化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体制,建设心怀“国之大者”师资队伍;选聘地方优秀党政领导干部、企事业单位管理专家、社科理论界专家、南通理论“名嘴”等加入思政课教师队伍;在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文化馆、烈士陵园等共建单位选聘研究专家、讲解员、“非遗”传承人等经常进校参与思政课教学,思政课已成为学生愿意听、喜欢听的课,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了实处。